时间:09-08 作者: 浏览量:96651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看,小國獨立自主是一件好事。但是,當小國為了生存,苦苦地同自然環境相抗爭,做著最原始的掙扎,可就不夠理想了。1932年的人還遵循1432年的思想行事,這時,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對象性的表現才同時是實體回復到自身的過程,或者是實體變成自我〔或主體〕的過程。——因而在精神沒有自在地完成自己,沒有把自己完成為世界精神以前,它是不能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精神而達到它的完成的。因此,宗教的內容在。。。。
我第一次意識到關系問題的重要性是我研究萊布尼茨的時候。我發現,他的形而上
戴:你知道有誰穿過類似的衣服嗎?
鬣狗與狐貍
這故事是說,許多有錢人其財富往往是不義之財。
其立說之工者且直絕其源:這是說,那些設立學說很巧妙的人,P E其實是直接杜絕了水源。
在對付青少年時傳統習俗對于性的態度,其結果是使得人們愚鈍、自欺、膽怯,并脅迫為數不少的占很大比重的人們變成癲狂或類似癲狂的人。
關于整個認識的這樣一個如此根本的原則之或多或少較為確定的抽象表達,肯定在很早的年代即已出現,因此難以確定這種表達最早始于何時,不過話說回來,即使能夠確定也沒有多少必要性。雖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經常把它作為不言自明的真理而提起,但他們誰都沒有正式地把它表達為一個主要的根本法則。因此,同我們所處時代的批判研究形成鮮明對比,柏拉圖更崇尚與善惡之認識相對立的天真狀態,他以一種質樸的口吻說:"所有的生成物都是由于某一原因才產生的,這是必然的;因為,如若不然,它怎么可能產生呢?"①然后,他又說:"一切生成物必定出于某種原因而產生,因為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產生。"②普魯塔克在其著作《論命運》的結尾部分,從斯多葛者的主要命題中引述如下:"看來尤其重要的原則應該是:沒有事物無因生成,而且(任何事物)都要依據先前的原因。"
友情鏈接: